精选余光中的诗歌名篇解析65句

admin2023-11-02 00:33:46  59

精选余光中的诗歌名篇解析65句

余光中的诗歌名篇赏析

1、余光中诗精编

(1)、 舒兰(1931-)祖籍江苏,台湾诗人。他聪敏多能,兴趣广泛,喜欢画水墨画,拉二胡,尤其酷爱读诗写诗,他的诗歌,充满浓郁的乡情。多年来创作甚丰,1981年赴美出席第五届世界诗人大会。

(2)、师:少小离家的游子内心是浓浓的思乡之愁,可是长在蜜罐中的我们内心却是满满的幸福。

(3)、(东风话语·亲子同成长)第013期苏珊·威廉斯:妈妈不知道我的名字(朗读者:唐梓谦、周艳)

(4)、知识方面:既考查全面,又重点突出,整套试卷依然坚持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5)、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6)、《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7)、(东风话语·大师谈读书)第018期徐特立:读书“七要”(朗读者:鲁雪晶)

(8)、(东风话语·名篇共赏析)第005期酒井驹子:我讨厌妈妈(朗读者:杨宴贵、郭姝含)

(9)、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0)、余光中教授居港期间心念大陆,在离别香港前夕,才觉悟到香港的山水,尤其是中文大学周围的山水,才是他的至爱。「……再一回头,十年的缘份……顿悟那才是失去的梦土……」而他,是直至1987年台湾开放后才重回大陆的。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12)、●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13)、敛声屏气: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14)、●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15)、师: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16)、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17)、刘禹锡这首《秋词》的了不起,不仅因为诗作本身否定悲秋传统、表现乐观气概,更在于这首诗其实创作于诗人最艰难的处境之中——贬谪朗州(湖南常德)司马之时,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胸襟。

(18)、D都体现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

(19)、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亦如草木,孰能无根?台湾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结。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台湾回归祖国之时将是两岸同胞幸福沸腾的时刻,要我们在《乡愁》的天籁声中共同祈祷海峡两岸早日变通途,台湾大陆永远一家亲!

(20)、介绍欣赏诗歌的两大法宝:边读边悟 捕捉意象——联想品味——提炼升华

2、余光中的诗歌名篇解析

(1)、一首诗:李海芳《母亲的脊梁》(总1138期)

(2)、仿照《乡愁》的结构运用托物寄情的写法以时间为序以“幸福”为题写一首小诗,并请诗意地朗读。

(3)、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交替运用自由读、竞读、齐读、背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诗,欣赏、领悟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意蕴。本诗四节诗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在品悟诗歌感情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仿照《乡愁》的结构运用托物寄情的写法以时间为序以“幸福”为题写一首小诗,就是为了在学生心中种一颗诗意的种子,学会品悟,更学会表达。以“读”为助手,聚“听说读写”,驻“诗”于学生心间,让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有诗相伴。

(4)、这首诗在语言上也颇有特色。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恍若大珠小珠落玉盘,和谐悦耳。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同时,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皆臻于完美。

(5)、是的,就是为了这块“大陆”,这块神圣无比的皇天后土,诗人坎坷历尽,

(6)、一首诗:王文海《素描:旱烟里的父亲》(总1173期)

(7)、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赵秉文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8)、(东风话语·大师谈读书)第004期胡适:读书三好(朗读者:肖武能)

(9)、(东风话语·大师谈读书)第014期秦牧:“牛嚼”和“鲸吞”(朗读者:谭雅文)

(10)、《竹里馆》描写在远离人烟的竹林深处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诗人独自一人,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在这幽静的竹林里,没有别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诗人身上,给予诗人深情的慰藉。

(11)、实用类文本阅读从题型上采用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选材围绕共享经济、城市共享单车的当下热点话题,有文字、有图表,有一定的阅读跨度,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因为这一类型题从2017年开始才进入新课标卷,所以设题难度不大,较容易得分。

(12)、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情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情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像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13)、今年的完形填空从小被收养的作者去出生地秘鲁的孤儿院,决心去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因而创立“PeruvianHearts”经历,此题适中,对此类为主题的文章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14)、 学习诗歌,最注重朗读。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造。读得好,那是给诗歌锦上添花,读得不好,便会使作品黯然失色。既然是“乡愁”诗,那么就要读出“愁”情,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去读呢?

(15)、(东风话语·名篇共赏析)第008期玛格丽特·怀慈·布朗:逃家小兔(朗读者:李贵芳、吴文涛、汤欣研)

(16)、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17)、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8)、〈十年看山〉一诗的开头是:「十年看山,不是看香港的青山/是这些青山的背后/那片无穷无尽的后土/」

(19)、《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欣赏,学会自由诵读,尝试创作。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乡愁》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名篇,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它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首诗写于1972年,是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整整20年之时,当时正是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致,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20)、《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3、余光中诗选

(1)、(东风话语·大师谈读书)第035期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朗读者:杨沐云)

(2)、21题历来都是高考试题的“变脸王”,这次一模出了仿写题,这个题型是2013年以前的热门题型,近几年高考没有出考过。题目选择了刚刚去世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处女作《沙浮投海》中的一节,让考生进行仿写。这既考查了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更是对余光中先生的致敬和缅怀,具有重要情感导向作用。

(3)、函数知识:以应用为主,如以导数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以向量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从具体函数的考查转向抽象函数考查;从重结果考查转向重过程考查;从熟悉情景的考查转向新颖情景的考查。

(4)、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5)、(东风话语·名篇共赏析)第002期泰戈尔:金色花(朗读者:陈芳、明靚)

(6)、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8)、●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9)、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李海芳

(10)、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1)、师: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牛郎织女期盼鹊桥归路)所以读的时候应读出殷殷的相思之愁,乡愁应浓重几分。

(12)、一首诗:韩玉光《我与石膏山》(总1178期)

(13)、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14)、考生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体会化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考生要重视化学实验,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化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对事实的感知,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加强记忆、深化理解,并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对复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实验对培养考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极具意义。

(15)、本馆借阅证即身份证,办理借阅证后可直接用身份证进行借阅。

(16)、听力命题完全符合高考英语大纲要求,重口语交际。试卷的对话选材贴近生活,难度编排循序渐进,重实践运用。题型设置没有任何变化,依然由短对话,长对话和独白三部分构成,今年难度较去年有所上升

(17)、海量试题请点:试题大库2022年7月8月全部试题 试题大库2022年5月6月全部试题 --送给你

(18)、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9)、 C“永不老去”写出了乡愁的永恒。(语速缓慢)

(20)、索书号:I2742/8:1 I2742/8:2

4、余光中著名诗歌

(1)、幸福是                           

(2)、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3)、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佼佼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4)、(东风话语·亲子同成长)第011期让我们一起成长(朗读者:东风诺、刘家瑞)

(5)、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相关文章